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(哥林多前書十三:七至八)
二○二三年四月,急診室內的醫療儀器,正在有節奏地發出重複的聲響,然而,羅媽的呼吸卻逐漸衰弱。羅媽的丈夫彼得此刻有些坐不住了,他抽噎著,開始質疑上帝,說:「主啊!這就是你對我們一家的祝福嗎?虧我信靠著一輩子,我們信主已經是好幾代人了,每一代都對你忠心耿耿,全身心地事奉,為什麼?為什麼你就不能救活我的妻子呢?」 彼得一邊流淚,一邊哭訴道:「主啊!你為什麼不讓我先走?沒有了我,也許還可以,沒有了她,我們一家都難以生存,這是你知曉的啊!」
在教會裡相識
彼得的擔憂,其實是情有可原的。彼得出生於基督教世家,從小就在教會氛圍下成長;他與羅媽的相識相戀,也是在教會裡開始的。羅媽年輕時從中國來澳洲唸書,畢業後找到穩定工作並定居下來。那時候,她還沒有信主。就在她以為生活已經安定,可以按照自己意願過日子的時候,一場大病,幾乎奪走她的性命。在漫長的治療和康復期間,舉目無親的她,因為得到主內姊妹們的關愛和照顧,認識並信靠了主耶穌,從此精神與生命雙重獲救,走上嶄新的人生路。
然後,就是在教會中認識了彼得,兩人相親相愛,共結連理,很快就有愛情結晶;羅姊妹此後也就變成了「羅媽」,而且還一連生了兩個兒子。
照顧殘障兒子
可惜的是,彼得和羅媽的兩個孩子,都存在先天性的疾病,特別是老大,生活完全無法自理,吃喝拉撒都要羅媽耐心照顧。因為這樣的緣故,羅媽只好辭去工作,在家全職照顧兩個殘障兒子。家庭各項開支和償還房貸的重擔,也就落在彼得一個人身上。不過,夫妻倆沒有抱怨,反而認為這是上帝在試煉他們對「愛人如己」的堅毅度,他們相信上帝的教導: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。」(哥林多前書十三:四),那是上帝對他們的鞭策和鼓勵。因此,兩人都積極樂觀,互相體貼,共同照顧孩子,維繫家庭和睦與快樂的氣氛,好讓孩子們能在充滿愛的氛圍裡,身心靈健康地成長。 由於羅媽長期以來全職照顧孩子,彼得對孩子的病狀和起居飲食等各個方面的照顧,就不如妻子那樣瞭如指掌。特別是兩個兒子在成年後,不僅力氣很大,脾氣又反覆無常,彼得對妻子的依賴就顯得非常重要。然而,他倆才人到中年,羅媽就忽然病倒了。彼得頓時感到束手無策,彷徨無助,於是就有了開頭那段質疑上帝的抱怨。
教會關愛照顧
其實,愛我們的主,怎麼會不知曉一切的事情?每件事的發生,都有上帝安排和美意,只是我們難以預知罷了。彼得所在的教會從牧師到眾弟兄姊妹,大家都很關心彼得的情況,牧師多次帶隊到醫院和彼得家裡探訪,安慰、輔導,幫助彼得和他的兩個兒子。牧師又翻開《聖經》,讓彼得用心閱讀這段經文:「不但如此,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。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,忍耐生老練,老練生盼望;盼望不至於羞恥。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。」(羅馬書五:三至五)鼓勵他振作起來,凡事信靠,凡事盼望,憑信心去克服所有困難,跟隨耶穌走得勝之路。
不僅如此,教會也設立了專項的奉獻箱,為彼得籌集資金,使兩個兒子得到更周到和專業照顧。彼得的小兒子雖然行為有點遲鈍,但對於簡單工作還是可以勝任的。於是,教會裡有經營餐館的弟兄,就聘請他做兼職清潔工,使其能夠基本上自食其力,減輕彼得的負擔。
在教會的積極幫助下,彼得家族成員也受到鼓舞,彼得的兄弟姐妹們也成立一個基金會,協助解決照顧大兒子一生的費用;大家還輪流帶大兒子到各自的家裡居住,讓他有旅行體驗,有新鮮感,精神上充滿喜樂,犯病機率得到大大的減少,脾氣也變得溫和了許多,言行舉止都逐步達到可控制的範圍,在羅媽走後這麼多年時間裡,都沒有發生過大的事故。
信靠主必能得勝
如今的彼得,每每在眾人面前分享見證,都淚如雨下,一方面是懺悔自己,當初對主的信心不足,差點使自己精神崩潰;另一方面更是感激主的恩典與救贖,因著教會的幫助,使自己重拾信心,完全依靠,毫不遲疑。
隨著時間推移,事實也證明了信靠之路是得勝的。失去羅媽之後,彼得不僅沒有陷入困境,反而得到更多關愛和幫助,兩個孩子也在康復的道路上走得穩穩妥妥,甚至比羅媽在世時,兄弟倆的病情獲得了更好的控制。
彼得在分享感恩見證時,陳述完自己所有經歷之後,感慨萬千地引用一段《聖經》經文做結束語,勉勵大家面對絕境時,不要失去信心,因為上帝是有大能力的,信靠祂必能得勝。這段經文就是:「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,也不怕遭害,因為你與我同在;你的杖,你的竿,都安慰我。在我敵人面前,你為我擺設筵席。你用油膏了我的頭,使我的福杯滿溢。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;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,直到永遠。」(詩篇二十三:四至六)
****** ****** ***** ***** ******
生命最大的滿足
伍恩榮傳道感恩見證分享
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,因祂在我右邊,我便不致搖動。因此我的心歡喜,我的靈快樂,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。(詩篇十六:八至九)
我是創立巴西「天恩基督教會」伍光周牧師的男孫,出生於基督化家庭,從小接受神話語的教導。在青少年時期,就感到神的觸摸、呼召,便接受主耶穌基督為我的救主,與祂進入更深切的承諾之旅。十七歲那年,準備參加大學會考的時候,就考慮直接修讀神學,裝備自己未來作牧師。但禱告之後,亦聽從父母的勸告,決定先完成學業,畢業後在我所修讀的專科,就業一段時間。
結婚以後,除了從事管理家族的生意,也和妻子在教會事奉,並計劃生兒育女。妻子在兩次流產後,神施恩我倆,妻子終於又再懷孕,是一個女孩。到她懷孕的第五個月,夫妻倆歡喜至極,儘管那時醫生檢驗到妻子的卵巢上有個腫瘤,但是我們相信她腹中的胎兒會平安。可是妻子因卵巢的腫瘤被突然而來的血流感染,不但奪取了我們那還未出生愛女的寶貴生命,妻子更是徘徊在生死兩極之間,逗留在深切治療室二十八天之久,強頑地與血流感染搏鬥。
這是一段痛苦時期,腦海裏充滿質疑,我在憂鬱之中,在醫院裏呼喊神,求祂用無可比擬的慈愛與我們同在,讓我夫妻倆在未曾經歷過的境況下深深地認識祂。同時,各教會的弟兄姊妹,用愛心為我們祈禱,讓我的妻子真是像神蹟般地康復過來。 在這段經歷後,我察覺到神是要通過這些事物來塑造我,使我明白自己在神的國度裏的角色和祂所安排的計劃。因此,我受到教會的支持,便全心全身投入教會的「牧會培訓」的工作。後來,我被任命為教會的傳道人。這一切都讓我更肯定我們所信的神,是獨一真活神,沒有什麼比明白及完成祂在我們生命中所安排的旨意更寶貴。
二○二五年七月五日